图为本书作者阿克鸠射(中)与昭觉县开发建设调研组行进在前往“悬崖村”的峭壁上。阿克鸠射是最早叙写“悬崖村”的作家,也是攀爬“悬崖村”次数最多的作家。
上图为《悬崖村》插图
本报记者 刘蓓蓓
阿土勒尔村,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支尔莫乡的一个自然村。村子坐落在海拔628米到2300米的山坳中,昔日,外人入村、村民出村,必须上下落差800米的悬崖峭壁、踩过12段218级藤梯,故得名“悬崖村”。
2017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说,曾在电视上看到有关“悬崖村”的报道,特别是看着村民们的出行状态,感到很揪心。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专门来到昭觉县,了解彝区脱贫攻坚进展情况。
如今,让总书记牵挂的“悬崖村”,藤梯变钢梯,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开发旅游业,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找到了适合当地特色的发展之路,成为脱贫攻坚的生动样本。
这一切都被写入了刚刚出版的报告文学《悬崖村》这本书里。
转换视角找到合适作者
《悬崖村》的作者阿克鸠射是土生土长的昭觉人,他是最早叙写“悬崖村”的作家,也是攀爬“悬崖村”次数最多的作家。
《悬崖村》出版方天地出版社,找到阿克鸠射也颇费了番功夫。
《悬崖村》策划之一、天地出版社副总编辑漆秋香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该社近几年一直在关注脱贫攻坚题材的作品,先后推出了《高腔》《向往》等主题图书,并入选“中国好书”月榜,但遗憾的是缺少反映“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现实题材之作。2017年,“悬崖村”受到广泛关注后,出版社就考虑做这方面的选题。
因为对于“悬崖村”的了解,多是来自媒体报道,所以天地社最初打算邀请知名作家进行实地采访。但因为“悬崖村”条件太艰苦,采访难度很大,有些作家一开始对这个选题感兴趣,但深入了解之后还是委婉拒绝了。于是,出版社又转变视角,寻找本地作家,通过从网上搜寻资料和川内作家的介绍,最终发现了阿克鸠射。“他是最早报道‘悬崖村’的,在当地工作过多年,也写了很多‘悬崖村’的相关报道,非常适合写作这个选题。”漆秋香和同事很兴奋,选题应该没问题了。
从2010年第一次了解“悬崖村”的情况,到2013年开始5年深度跟踪“悬崖村”的发展,有着14年采访写作经验的阿克鸠射彼时也有一个愿望——写作一部反映“悬崖村”脱贫攻坚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双方对选题一拍即合。
故事和细节让主题图书更好看
要把主题图书做得好看,这是天地社给《悬崖村》定下的目标,而从成书效果看,这个目标达到了。《悬崖村》包括上、中、下三篇,每篇都由一个个的故事组成,比如上篇“藤梯之路”就挖掘了10个故事,这些故事可以独立成篇。书中,村民、扶贫干部的人物形象都跃然纸上,比如几位扶贫干部被村民或孩子亲切地称为“猴子书记”“牛书记”“舅舅”(按照彝族风俗,受尊敬的人才可称为舅舅),从这些称呼中可以看出村民对基层干部的信任与亲近。
书中很多细节描写让人印象深刻。比如,为了以最低的价格买到修建钢梯的钢管,两位乡干部在钢材市场演了一出砍价的戏。乡长先去砍价,乡党委书记再接着砍价。两位乡干部唱的“双簧”,“惹恼”了卖钢材的老板,只是因为修建钢梯资金有限。这样的细节描写令人动容,让扶贫干部为人民服务的形象立体生动地体现出来。
书中还有许多对于彝族文化的描写,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这片土地脱贫攻坚的不易,也拓宽了读者的阅读视野。
诸如上述这些内容,在初稿中并没有写到,不少都是编辑和作者碰撞出来的。这个“碰撞”可是不易,这是天地社编辑们专门到“悬崖村”进行两次实地调研的成果。
编辑两次实地调研
2018年5月初,阿克鸠射拿出了初稿。2018年7月初,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组织旗下出版社到凉山进行脱贫攻坚等相关选题调研。漆秋香和编辑杨丹此前和阿克鸠射并未见过面,利用这次机会,杨丹和阿克鸠射进行了面对面的交谈,同时对于昭觉的情况有了更切身的感受。为了突出扶贫主题,第一稿修改时,删去了一些旁支。
第二次去昭觉调研是2018年12月初,漆秋香和编辑专门爬了一段钢梯。“我没有坚持爬完,只爬了一段腿就受不了了,可以想象之前村民靠藤梯出行时的艰难。”为了体验“悬崖村”脱贫攻坚的艰辛,编辑还特意走了一段书中写的完全是灰泥沙的老路。在这次调研中,编辑还和阿克鸠射写到的基层干部、村民进行了深度交流,像“舅舅”“猴子书记”“牛书记”这些形象的称呼,还有基层干部砍价的细节,都是这次交流后才补写到书中的。
因为脱贫攻坚的任务很重,作者阿克鸠射白天基本没时间深聊,编辑经常在夜里十一二点和他探讨稿件修改。双方不断地磋商,心往一处想,才使得这部书稿在短时间内得以完成。
“我们的确在主题图书好读好看上下了一番功夫。”漆秋香说,除了内容修改外,在装帧形式上,最后确定了比较写实的设计风格,突出文学性。书封的新闻照片,是孩子上学攀爬藤梯时令人揪心的画面,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如今的钢梯之路。封面那句“曾经一步跨千年,而今跑步奔小康”的宣传语,促使读者翻开书本,阅读发生在大凉山的奇迹故事。
“作者用心写,编辑也用心编,就是希望把这个有意义的题材做好,让更多的读者阅读这本书。”漆秋香说。